真菌毒素检测&大豆抗营养因子检测&兽药残留
400-992-8399

大豆抗营养因子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4-06 09:30 作者:龙科新域
大豆营养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s)影响其在动物体内的有效利用。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有大豆球蛋白(Glycinin)、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大豆凝集素(SBA)、抗维生素因子、脲酶、植酸、皂甙、异黄酮、单宁、寡糖等。 按照其对热的稳定性可以分为一下两种:
热不稳定性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寡糖、脲酶以及抗维生素因子
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异黄酮、单宁、植酸、皂甙等
胰蛋白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现在已经发现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有7~10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大豆中的含量为2%左右。其中KTI含量为1.4%左右。当动物采食未完全除去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大豆饲料后,胰蛋白酶抑制剂一方面阻碍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使蛋白质消化率下降,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中毒症状;另一方面胰蛋白酶抑制剂还作用于胰腺本身,发生补偿性反应,造成机能亢进,刺激胰腺分泌过多的胰腺酶,造成胰腺分泌的内源性必需氨基酸缺乏,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调或紊乱,严重时出现腹泻,抑制机体生长和造成胰脏肿大等现象。
大豆凝集素:大豆凝集素是一种高亲和性的糖蛋白,其在大豆中的含量为3%左右。大豆凝集素是一个由四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在动物体内,凝集素分子中的1个亚基与1个血细胞表面的凝血素专一结合,另1个亚基与另一个血细胞结合,从而通过凝血素的架桥作用导致血细胞聚集。凝血素在动物肠道中不易被蛋白酶水解,它通过与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损坏小肠壁刷状缘粘膜结构,干扰消化酶的分泌,抑制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使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另外凝血素还对肠壁、肠道细菌及免疫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引起肠腔糜烂,微绒毛变短萎缩,肠细胞退化,病变周围组织产生水肿和杯状细胞肥大增生等。
植酸:植酸是植物性饲料中有机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大豆中60%~80%的磷都是以植酸态的形式存在的。大豆中的植酸含量可达2%,是一种很强的络合剂,其12个酸基在肠胃中能牢固地粘合带正电荷的锌、铜、钙、镁、铁等二价和多价金属离子,形成难溶性的植酸盐络合物,导致这些必需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降低,结果使动物出现矿物质缺乏症,如厌食、消瘦、生长迟缓和脱毛等,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与生殖能力。另外,植酸还能与大豆蛋白或一些酶结合,形成植酸蛋白质/酶复合物,影响蛋白质/酶的生理功能。
大豆抗原蛋白: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大豆抗原蛋白特别敏感,可引起过敏反应和肠粘膜损害。过敏反应造成的免疫损伤主要在肠道,表现为肠绒毛萎缩,粘膜双糖分解酶的数量及活性下降,木糖吸收率降低及血清中抗大豆免疫球蛋白IgG滴度升高,结果小肠结构受损、食糜滞留时间缩短,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的转运、吸收紊乱,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和生长受阻。现已确信大豆抗原蛋白的过敏反应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敏反应还可引起仔猪的体重下降和突然死亡等。
大豆低聚糖:大豆低聚糖是大豆可溶性寡糖的总称,它的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籽糖和蔗糖等,蔗糖容易被吸收,而棉籽糖和水苏糖是半乳糖类的非还原性糖,由于动物小肠粘液中缺乏α一半乳糖苷酶,棉籽糖和水苏糖不能被消化而直接进入动物的大肠中,经肠道产气微生物作用,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然后再产生气体,如CO2、H2、NH3,也可产生少量甲烷等气体,从而引起动物嗝气、肠鸣等肠胃胀气或腹疼现象。
脂肪氧化酶:脂肪氧化酶又称抗维生素因子,它在大豆蛋白中的含量比较高,约占大豆总蛋白质的2%,是一种含非血红素铁的蛋白质。该酶只要遇到水分,就能专一催化大豆中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加氧反应,生成的过氧化物可以破坏与其共存的维生素A、D、E、B12和胡萝卜素,生成具有共轭双键的脂肪酸氢过氧化物,再经裂解酶分解生成短碳链的醇、酮和醛类等挥发性物质,导致产生豆腥味。另外,脂肪氧化酶氧化生成的过氧化物,可破坏脂肪中的维生素A、D、E等脂溶性维生素及胡萝卜素的活性,从而降低大豆蛋白的效价和营养价值。



最后更新时间:2023-07-10 17:02:42

真菌毒素荧光定量读数仪
真菌毒素快速检测箱
硝基呋喃类兽残检测试剂盒

在线留言

看不清?点击更换看不清?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400-992-8399

二维码
真菌毒素检测
线